博物馆的未来——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明眼慧心 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 今年的主题为 “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博物馆是历史的见证者 更是文明的见证者 在博物馆中陈列的 既是历史,也是故事 去年以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博物馆行业遭遇较大冲击 这也促使其不断加快创建 以新方案、新模式 适应人们急剧改变的生活方式 破题未来发展 过去一年,博物馆业最热门的模式无疑是“云上”看展。大量的博物馆项目转战线上,闭馆不闭展,这些应急之举大大加速了博物馆对数字化的依赖。 一件件凝固了人类文明之光的稀世珍宝,通过互联网和VR、AR、3D全景息等技术生动起来,以高水平的交互设计破解了传统布展的局限,以更清晰的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科技进步带来的创新体验,确实解了燃眉之急。 故宫经典藏品——“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攻守城之战的动态呈现。 然而,与其他领域承载的社会价值不同,博物馆数字化应用不能只考虑到新技术的赋能,还需要上升到更有人情味、更加感性的文化层面。毕竟,互联网时代虽然赋予人们新的沟通方式,但某种程度上也让人际关系变得疏离。 与历史和世界相互对话、相互理解,本就是博物馆存在的重要意义。这片美丽的“云”能否托起博物馆的未来,就要看人们怎么从不断尝试中找到登“云”入“网”之路。 要实现恢复与重塑 社交互动娱乐 就成为博物馆引流的一条路径 去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良渚博物院、苏州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敦煌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中国蔬菜博物馆等国内8大知名博物馆集体直播“云春游”,一日之内有近1000万人涌入。网友和主播的激情互动,让这场直播反响强烈,观众在沉浸式的观赏中与博物馆拉近了心灵距离。 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马踏飞燕”真品首度亮相淘宝直播间 与知名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尤其是各种专业博物馆可以在主题创意上动点脑筋。通过借鉴大馆的成功做法,从细节和特色入手,从小处提升观众的互动和体验,增加用户黏性。 节假日,中国消防博物馆吸引家长和孩子体验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并讲解如何报火警、如何穿戴消防设备等常识。真实有趣的体验,让观众们纷纷点赞。 博物馆的未来没有一定之规 各取所长、各展其美 重塑与恢复 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但博物馆的光芒 不会被阴霾遮盖 危中寻机的实践告诉我们 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连接 远比想象中紧密 而且今后会更加紧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