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站在了山巅,告诉别人他看到了一片汪洋,风景美不胜收。 而另一个人只走到了半山腰,告诉别人没有景色,只有满目的荒凉。 位置决定了层次,也决定了看问题的角度。 庄子曰: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位置不同,无法相互理解,所以不必解释。 01 位置不同,难以感同身受 村上春树说: 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每个人的境遇不同,他们的认识和感受也会各不相同。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在我们小区里,有这样一对母子。 儿子是一家大企业的厂长,妈妈是从农村来的老太太。 小区的居民发现,厂长的妈妈每天都围着那几个垃圾箱转,总是在里面拣一些破烂回去。 于是大家聚在一起就开始议论,谴责这大厂长一点也不孝顺自己的妈,让老太太这么大岁数了还捡垃圾度日。 这话自然也传进了这位厂长的耳朵里,但从未见他和大家解释什么。 后来从厂长的亲戚口中得知,在乡下干惯了农活的老太太,一没有事干就坐在家里发呆,只有在捡垃圾时才变得心情愉快,厂长是为了让老太太有“事”干,不至于憋出病来,才顺着老太太的。 每个人生活的背景不同,看问题的方法也只会按照自己的角度,有时候,解释只会让人误解为申辩,还不如保持沉默。 而且,处境不一样的人,即使再解释,也未必能感同身受。 河南有一位14岁的小姑娘,选择吞药自杀了。 面对着媒体的镜头,她残疾的父亲留下了眼泪。 他自责地说: “我们家太穷了,三个孩子只有一部手机上网课,二女儿吃药自杀了。” 此事在网上引起一片热议,很多人对此很不理解: “现在还有人会因为一部手机而去自杀?” “小姑娘这么年轻,怎么就不知道珍惜生命呢?手机比生命还重要吗?” 别人的人生你没有经历过,所以你永远不会感同身受。 就如同晋朝的那位皇帝,在得知老百姓被活活饿死时,会说出:“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这样的可笑话一样。 你没穷过苦过,就别问我何不食肉糜;没哭过绝望过,就别问我为何做这样的选择。 有一种生活的真相就是:位置不同,感受有别,处境不同,解释不清。 所以有时不解释就是最好的解释。 02 不同的认知,别强求理解 有人说: 人与人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上的差别。 认知不同,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也永远不会在同一个频道上。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辆电瓶车和一台宾利车发生了剐碰。 交警调出了现场的监控录像得出结论:主要是因为电瓶车随意变道才造成的事故,所以电瓶车应负全责。 本来责任划分得很清楚了,宾利车主甚至还表示他愿意走保险,自己承担宾利车的后续修理费用。 可电瓶车车主却不干了,还倒打一耙让宾利车主也要赔偿他电瓶车的修理费,给出的理由竟然是:你是有钱人,不差这点钱。 并且还对执法交警冷嘲热讽:“你们就是嫌贫爱富,偏袒有钱人!” 有人说:和不同认知的人争辩,就是一种无谓的消耗。 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理解层面,沟通起来真的很费力,往往很难达成共识。 郭德纲就曾说过: 有的人觉得相声陶冶情操,有的人觉得相声太俗,人各有志,不可强求。 所以,有同行指责他的相声只顾着搞笑,一点品味也没有时,他也不反驳,只是笑着说:“先搞笑吧,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 《秒速五厘米》里有一句经典台词: 我们仰望同一片天空,却看着不同的地方。 这世界本来就是不同差异的个体的混杂,层次的不同决定着思维的纬度也不可能在一个平面上,你即使再用尽全力解释,他也未必能和你的观念达成一致。 睿智的人都应该懂得:认知不同,无须解释。 03 做好自己,不必费力解释 有人总结出一点:不懂你的人真的不必解释。 就像乔丹在一次采访中所说的那样: “你想解释的话,要给想听的人才有用,而很多人是不想听的,所以你说是没有用的。” 所以,有时不解释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首先,你要分清有没有必要解释: 不同经历和境遇的人,你再解释,他也未必能理解你。 在认知上有偏差的人,你解释再多,他也不可能认可你。 再者,你要分清值不值得解释: 罗永浩曾开玩笑似地说: “你只用给两种人解释,一是法院的人,不解释会出事;二是真正的亲朋挚友,不解释他们会伤心。” 余下的泛泛之交、点头朋友,就不需要解释。 《生活在别处》中这样写道: “把自己交给别人的眼光去评判,才正是产生不安和怀疑的根源。” 真正的智者,群处时守嘴,独处时守心。 与其费力地向别人解释自己,不如学会沉默,不动声色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人生苦短,何必执于对错,难为自己,只要心中月朗风清,又何需向别人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