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将“重音”和“停连”作为朗读能力训练的重点,那么学会标注“重音”和“停连”是完成这项能力训练点的前提,也是师生必备的朗读基本功。 1、所陈述的对象需明确,往往在后面稍作停顿; 如朱自清的《春》中:“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中,“小草”后面稍作停顿;“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中,“风”后面稍作停顿。“春雨图”中为了写出春雨的这些特点,作者不仅写了“雨”,还写了“树叶子”“小草”“灯”“人”“农夫”“草屋”。这些所要陈述的对象后面,往往需要读出停顿 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小山摇篮图”,这幅画中最吸引人的两个形象,一个是把济南放在摇篮里的“小山”,一个是在这冬天温暖摇篮里从容安适生活的“济南人”,在这些提示主体的名词后面,我们也都自然地进行了停顿。 2、所陈述的对象特征需突出,朗读时往往重读; 如朱自清的《春》中”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中“偷偷”“嫩嫩”“绿绿”“满”“轻”“软”,朗读时往往重读。“春雨图”中“寻常”“三两天”“牛毛”“花针”“细丝”“密密”“斜织”“全笼”“薄烟”均直接或者间接表现了春雨的特点要读出重音。 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单有阳光不算出奇”,那“出奇”就是后面内容的特点,应该读出重音。“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中的“整”“圈”都要重读,如果不是全部,不是成了一个圈儿,哪能像摇篮呢。 3. 所陈述对象,如有变化或动作要突显,朗读时往往重读; 如朱自清的《春》中”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表现小草动作行为的“钻”,“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表现人的动作行为的“坐”“躺”“打”“踢”“赛”“捉”等,朗读时往往重读。 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请闭上眼想”这句,怎么想呢?要想让人不把关注点放在眼前的画面,闭上眼是最好的方法,闭上眼才会更好的进入到想象的画面,所以“闭上眼”三个字,应该读出重音。 4.对作者情感的体会,也是处理重音与停连的重要依据。 如朱自清的《春》中的“春雨”可爱而朦胧,即使一下就是三两天,又怎么能让人烦恼呢?所以“别恼”要读出重音,读出对小雨的喜爱。“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中“黄晕”“安静”“和平”“静默”也要读出拖音,这样可以让灯光更显得朦胧,让夜更显的和平,静谧,更增加了雨的魅力和雨中的韵味。 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连续来读,更能体现小山的存在对于济南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只要一看到他,就会有后面的一系列感受,体现画面的整体性和动作的连续性。 需要注意的是: 即使是标注了重音的词,朗读时也要根据文章感情基调妥善处理,比如《济南的冬天》温情恬淡闲适的感情基调,要求重音也只是稍微多用一点力,而且停顿和连接都要自然而然不生硬,还有语气要轻柔,语速和音量都要适中。 朗读是一种大声的阅读方式,更是一种技能,为了使朗读更能表情达意,更有感染力,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不妨从标注好“重音”和“停连”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