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叫做刘德,刘彻的男频小说是《穿越汉朝当皇帝》原名《我要做皇帝》,这本小说的作者是“要离刺荆轲”,故事简介:第一世,刘德是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青年在他二十七岁那年结束了他这短暂的一生,第二世,他穿越到了公元前的西汉王朝,成了史书上有名的汉景帝第三子刘德,因为对历史不太熟知,被兄长坑了一生最后凄凉的死去,第三世,再度回到穿越之初的他删档重来,已经熟悉这里的他发奋图强势必要在这些皇子之中脱颖而出继承大统! 根本不会有人关心养老这种事情。 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 说起来也是好笑。 因为,这样的改变,是在汉朝刺激下。诞生的。 当初,老上单于与汉室太宗孝文皇帝在位的时候。 中行说,作为史上第一位汉奸,负责与汉朝使团打交道。 简单的来说,就是打嘴炮。 在当时,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大抵相当于二十世纪的米帝与苏俄之间的关系。 两个大块头,都恨不得对方去死。 但掂量掂量了对方的体格后,不约而同的放弃了这个想法。 既然全面战争打不起来,那就只好嘴炮了。 在嘴炮领域。汉室全面占优。 抓着匈奴人许多不普世的地方,大喷特喷。 虽然,中行说口才不错,强行掰回来一些。 但就跟毛子一样,匈奴人也是知道羞耻的。 被人喷了以后,当然会有所改进了。 这龙城定居一些老弱贵族,而不是跟过去一样,让这些老头子去死,就是其中一项改进。 当然,也就只有贵族。而且是大贵族能享受这样的优待。 至于牧民跟奴隶 那就只能呵呵了。 此时,长期定居在龙城的匈奴贵族,包括了上一代的单于老上的两个弟弟以及冒顿时期的两位祭祀。 这些人,哪怕是军臣。也要以礼相待,至少,在面子上要做足姿态。 许多问题,都要象征性的咨询这些老人。 此刻,在单于的王帐之中,军臣。就以一位好好学生的模样,对着几位坐在他下面的长者发问:“月氏人的行踪已经确定了,他们在这个名曰大宛的西域之国四千里外的阿姆河,确实正在准备进取身毒……诸位长者,以为,我大匈奴,该如何应对” 只要有明确的方向,想要找到月氏人,这一点都不难。 更不提,大宛人实际上恨死了月氏人。 二三十年前匈奴与月氏争夺草原霸主的地位。 失败后的月氏,西迁伪水河。 迁徙过程中,月氏人将大宛与其母国的联系给斩断了。(注3) 直到现在,大宛人依旧无法与其母国联系上。 而且,实际上,大宛这些年来一直饱受月氏西迁带来的苦果:大量定居在阿姆河附近的游牧民族被月人击败后,闯进大宛境内,并与大宛的希腊征服者后裔发生战争。 大宛人当然恨死了月氏人。 自然,匈奴人很轻易的就从大宛人那里得知了月氏人在那里以及月氏人的近况。 果然与从汉朝传出的情报一样,月氏人已经在大宛以西的伪水地区站稳了脚跟,并且重新兴盛了起来,还建立了王庭。 只是,问题是:大宛人不肯向匈奴开放国境。 这是肯定的。 大宛人虽然知道匈奴很强大,但是,开放国境给匈奴,这跟举手投降没有区别。 大宛人又不傻,谁不知道,开发国境和城市,任由匈奴军队进出,这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匈奴人去决定。 另一方面,大宛人对于自己的城市的防御强度,非常有自信。 他们的城市的防御体系,源自他们的祖先从希腊带来的希腊式的邬堡。 这种邬堡的防御力非常强,匈奴人近距离观察后发现,其边境上的要塞仑头、郁成等城市非常坚固,防御体系完备,城中假如粮水不缺的话,足够其坚守大半年。 更麻烦的是,大宛境内,就是一般的小城镇,也采用类似的城堡设计。 缺乏攻坚能力的匈奴人,对这些城市,真是一筹莫展。 目前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利用匈奴骑兵的快速机动性,绕开这些坚城,攻其必救,攻其核心。将其城市里的守军,调动出来。 跟汉朝打了六十年,这方面,匈奴人的经验无比丰富。 只是合计一下后。匈奴的决策层就已经拿出了好几个方案。 此刻,军臣跟这些老贵族老祭祀,其实只是打个招呼而已,并没有真的要询问或者采纳他们意见的意思。 这些老家伙,也知道自己的角色。 单于能让他们在这祖地养老。还享受过去的待遇,这已经是莫大的恩赐了。 不敢再奢求更多了。 一个个纷纷表示:“一切唯大单于之意,臣等老朽,唯俯首而已……” 军臣闻言,满意的点点头。 他其实只是想试探而已。 右贤王那个贼子,在老一辈的匈奴贵族里,拥有很大的人望。 军臣想要西进,幕南地区那些顽固的老家伙们,就要清洗掉一些。 不能让他们在后方捣乱! 匈奴历代单于的教训,告诉军臣。前方的战争,并不可怕,后方的内乱,才是真正致命的。 尤其是,匈奴人有着悠久的弑君传统。 见到老家伙们,都不敢议论大政,军臣就放心了。 这些老家伙的精气神,都已经尽丧,不可能再翻什么浪花出来了。 这样,他就能专心致志的西进。为匈奴帝国开疆拓土。 军臣正踌躇满志之时,忽然,一个年轻的匈奴贵族,走进帐中。对着军臣施礼,跪在地上拜道:“伟大的撑犁孤涂,休屠王、白羊王发来急报:汉军出塞,杀我牧民百五十人,掳数百,长城各市。绝。” 军臣闻言,唆的一下,就站了起来。 汉匈交往六十年,没有一年不打仗。 就是去年,两国和亲条约签订后,边境上也偶有擦枪走火——沿着长城巡逻的两国骑兵,总会出些二愣子,自作主张的干些傻事。 但,在两国高层的控制下,这些擦枪走火,最后都变成了误会。 而且,两军交锋,技不如人,被人杀了。 不管是汉室还是匈奴,都没有那个脸,为这些家伙出头。 但这主动攻杀对方的平民。 却意味着战争。 尤其是汉室! 汉匈历史上,几次大战,除了那些匈奴蓄谋挑起的主动侵略外,汉军只有两次主动出击。 一次是平城,新生的汉政权通过平城之战,让匈奴人明白了,汉人不好惹。 一次是河南,这次,汉太宗用右贤王那个蠢货擅自攻击上郡,杀戮汉民的名义,动员了八万五千大军,发动河南战役,彻底将匈奴逐出长城。 “到底是怎么回事”军臣勃然大怒。 在这西进的紧要关头,军臣可不想南方先跟汉人打一场胜负未知的大战。 现在的汉军,可不是平城时的汉军了,甚至不是五年前的那个汉军了。 以军臣所知,汉人的骑兵部队的规模已经比五年前增加了将近一倍,大量新式武器,换装,长城一线的汉军,甚至实现了全铁器化。 这让汉军一下子就在装备上跟匈奴军队,拉开了距离。 虽然军臣并不觉得,汉人换装后,匈奴就打不过了。 但对方的战斗力,确实是增加了。 而且,汉军也有能力,主动在野外与匈奴骑兵进行骑兵追逐战了。 通过这几年来的一次次的小规模接触和摩擦,军臣对此已经确信无疑。 因而,若有可能,军臣并不想跟南方的汉人交恶。 西方那些软弱的王国还有世仇月氏人,以及传说中富庶无比的身毒国,才是他现在最想征服的地方。 当然,假如汉人真的想要挑衅匈奴。 军臣也并不介意调动军队,教训一下自己的那个女婿,让他老实一点。 在这方面,军臣有着绝对的自信——只要动员幕南地区的部族,军臣就能凑出十万骑兵,这十万骑兵,足以将汉人的长城防线给搅个鸡犬不宁。 但那又怎样 长城边上的那些要塞,哪一个是好啃的 像云中这样的坚城,匈奴人不崩掉几颗牙,恐怕连城墙上的砖都打碎不了。 所以,这样两边都讨不了好的买卖,军臣是不愿意干的。 他相信,汉人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那么。答案就很明显了。 军臣几乎是下意识的想到了:又有一些兔崽子,干了惹恼汉人的蠢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