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共15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如下: 1.蛋白质: ①功能:细胞中最重要的化合物,占细胞鲜重的一半,占细胞干重的90%以上,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②结构:氨基酸(基本单位)通过脱水缩合反应由许多氨基酸分子相互连接形成肽链。 ③氨基酸:种类:20种;结构: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 ④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 ⑤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产物,是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的共价键。 ⑥多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相互连接形成的链状结构。 ⑦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将导致蛋白质失活,进而引起生物体死亡。 2.核酸: ①功能:储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②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③组成单位:核苷酸($8$种)。 ④$DNA$和$RNA$的主要区别:$DNA$是双链,$RNA$是单链;$DNA$分子内部碱基组成:嘌呤($I$)=嘧啶($T$),$RNA$分子内部碱基组成:嘌呤($I$)不等于嘧啶($T$);$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RNA$分子呈单链结构。 3.糖类: ①种类:单糖、二糖和多糖。 ②分布:主要存在于动植物细胞。 ③功能:是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或储能物质。 ④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植物)、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动物)。 ⑤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⑥多糖:淀粉、糖原(动物)、纤维素(植物)、壳多糖(甲壳类动物)等。 4.脂质: ①功能: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有些脂质对生物体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参与信息传递。 ②分布:主要分布在细胞内,在肝脏、肾脏等器官中含量较高。 ③种类:脂肪、磷脂、固醇。 ④脂肪:甘油三酯是脂肪的基本单位,通过甘油和脂肪酸之间的脱水缩合形成。 ⑤磷脂:由甘油、脂肪酸、磷酸和乙醇胺组成,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⑥固醇: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生态工程的概念 (1)原理技术: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 (2)操作: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已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3)结果: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 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生态工程的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生物圈2号”生态工程实验启示:使人类认识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深化了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即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是无价之宝。 2、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的分析与展望 前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生态工程是途径之一,需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 存在问题: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3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共同的物质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基础:细胞结构(除病毒外) (二)都有新陈代谢。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要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区别于非生物最本质的特征。 (三)都有应激性。 植物的根: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植物的茎:向光性、背地性动物:躲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 (四)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生长的原因: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生长的表现: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长大个体发育的起点:受精卵生殖的目的:延续种族 (五)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遗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维持种族的稳定 变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六)都能适应和影响一定的环境(如:地衣)。 三、生物科学的发展 (一)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1.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 (二)实验生物学阶段: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提出标志着实验生物学阶段的开始 (三)分子生物学阶段: 1.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首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1953年,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阶段的开始)四、当代生物的发展方向 微观方向:从细胞学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 宏观方向:生态学的发展解决全球性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3.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H、O、N,最基本元素是C 4.大量元素:C、H、O、N、P、S、K、Ca、Mg 5.微量元素:Fe、Mn、Cu、Zn、Mo、B,Fe为半微量元素。 6.构成生物体(家兔)的主要元素:C、H、O、N、P、S,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7.植物“花而不实”是由于缺少硼元素。 8.各种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 9.人缺钙会出现抽搐,这说明无机盐离子能够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10.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 11.植物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是淀粉,动物细胞内的储存能量物质是糖元,生物体的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是脂肪。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磷脂构成细胞膜)和固醇(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1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其结构单位是氨基酸结构通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通过肽键连接成多肽。 14.蛋白质的多样性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15.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决定者,其结构单位是核苷酸。核酸具有两类:DNA和RNA,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内。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其结构特点是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是物质交换和保护,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主动运输的进行需要载体和ATP。 17.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植物细胞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酶、ATP等)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0.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 21.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22.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3.中心体是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三磷酸腺苷)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结构简式:AP~P~P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处于30%的蔗糖溶液中,成熟的植物细胞会发生渗透失水,表现出质壁分离的现象。吸收水分和运输水分的动力是蒸腾作用,植物所吸收的水分95%以上蒸腾作用散失,少量用于生命活动。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呼吸作用为矿质元素吸收提供动力,运输矿质元素的动力是蒸腾作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41、过程 2、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循环的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 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朴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留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6、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 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对水资源的压力 (3)对能源的压力(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5)环境污染加剧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课本P126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央。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5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高考生物必考题型有哪些 题型一 曲线类答题模 正确解答曲线坐标题的析题原则可分为识标、明点、析线三个步骤: 1.识标:弄清纵、横坐标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是解答此类习题的基础。 2.明点:坐标图上的曲线有些特殊点,明确这些特殊点的含义是解答此类习题的关键。 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则应以行或列为单位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变化趋势。 3.析线: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或超过一定范围时),随“横坐标量”的变化,“纵坐标量”会有怎样的变化。 从而揭示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注: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则可先分析每一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再分析不同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先后关系,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结论或者是教材中的结论性语言。 题型二 表格信息类 题型特点:它属于材料题,但又不同于一般材料题。可有多种形式,但不管是哪一种题型,其反映的信息相对比较隐蔽,不易提取,因而对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表格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1)仔细阅读并理解表格材料,明确该表格反映的是什么信息。 (2)对表格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能准确把握表格与题干间的内在联系。 (3)将材料中的问题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论证。 (4)对材料分析及与原理结合论证的过程进行画龙点睛的总结,以起到首尾呼应的答题效果。 题型三 图形图解类 题型特点:生物体的某一结构或某一生理过程均可以用图形或图解的形式进行考查。这类题可包含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信息,反映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生物的结构、生理和相互联系。 解答该类试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意: 图解题要学会剖析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大块分成小块,看清图解中每一个过程,图像题要能识别各部分名称,抓住突破口。 2.找答案: (1)理清知识点:该图解涉及哪几个知识点,是一个知识点,还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要一一理清。 (2)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的图解要思考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相同与不同等。 题型四 实验探究类 题型特点:实验探究型试题主要包括设计类、分析类和评价类。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具备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景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命题方向:设计类实验是重点,包括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方案、实验改进方法等。 解答该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要解决的“生物学事实”是什么,要解决该“生物学事实”的哪一个方面。 2.明确实验原理: 分析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涉及到的生物学有关学科中的方法和原理有哪些。 3.确定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确定实验研究的因素,以及影响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获得手段。 4.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得出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题型五 数据计算类 题型特点:考查核心在于通过定量计算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命题方向:定量计算题的取材主要涉及蛋白质、DNA、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细胞分裂、遗传育种、基因频率、种群数量、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明确知识体系,找准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 题型六 信息迁移类 题型特点:以生物的前沿科技、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生物实验等为命题材料,用文字、数据、图表、图形、图线等形式向考生提供资料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把握事件呈现的特征,进而选择或提炼有关问题的答案。 命题方向: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解文字、图表、表格等表达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信息转换、交流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一般方略为: 1.阅读浏览资料、理解界定信息: 通过阅读浏览资料,明确题目事件及信息的类型,了解题干的主旨大意,界定主题干下面次题干的有无,确定解题思路。 2.整合提炼信息、探究发掘规律: 对于题干较长的题目来说,可快速浏览整个题干,针对题目设问,分析所给信息,找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3.迁移内化信息、组织达成结论: 紧扣题意抓住关键,根据整合提炼的信息,实施信息的迁移内化。信息迁移分为直接迁移和知识迁移,直接迁移即考生通过现场学习、阅读消化题干新信息,并将新信息迁移为自己的知识,直接作答。 题型七 遗传推断类答题模板 题型特点:遗传推理题是运用遗传学原理或思想方法,根据一系列生命现象或事实,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对相关的遗传学问题进行解决的一类题型。该题型具有难度大,考查功能强等特点。 命题方向: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判断、性状显隐性的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推导、显性纯合子和显性杂合子的区分、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的判断等等。 如何学好高中生物 刚开始学生物的时候,第一次考试我就没有及格,我当时不是觉的难,而是根本没这个概念,后来我感觉自己学的还是不错的。 1.背。 学生物不背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没心没肺的乱背也是没用的。生物习题涵盖了不少的记忆成分,但是在书本的记忆上有所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背的时候必须要理解,平时的习题都是书本的深化,高考生物却又是一个档次,要求我们理解的知识点更多。 eg.书上我们背的是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平时的作业题目可能是某一生活中的植物在特定时间下的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详细过程,而高考的试卷中可能就是绿色植物在黑暗条件下给予不同光照会产生怎样的光合作用过程。。 2.听。 理科生中和生物最相似的可能就是语文了,但是作为高中的任何一个学生语文课从来没认真听过,考试起来都能考。生物却不是这样,不听课完全有可能考0分。语文太灵活,灵活到可以按自己平时的理解去答题,生物灵活是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我们上课要注意听老师所讲的内容,学习怎么去处理这样一类的题目,学习怎样分析生物题目。 eg.书上介绍说细菌有什么样的结构,老师上课介绍了大肠杆菌的结构,试题考你甲硫杆菌你还不会么。 3.做。 记忆+理解+老师讲解,相信自己再做一些练习就能好好掌握了。 当然生物好几本书的学习不可能简单不用心就轻易学好,还要靠自己去摸索,但是万事读得用心。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6高中生物选修一是生物学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分子遗传学、生态环境、生物技术等内容。以下是本人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笔记。 一、分子遗传学 1.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指生物体内控制遗传信息遗传的基本单位,是DNA分子的一部分。基因编码了生物体内大量不同的蛋白质,控制生物体形态、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特征。 2.基因的遗传方式 基因遗传可以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有两个等位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等位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表达在生物体积极的特征上,隐性基因则被掩盖。 3.基因的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变化。例如,可以发生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这些突变可能导致基因的功能丧失、增加或变异等。 4.基因重组的发生 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繁殖中,基因在染色体上重新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染色体互换、重叠、基因转移等方式实现的。基因重组是生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生态环境 1.生态系统的构成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系的总称,包括生物群落、生态环境、生态地理和生物圈等。它是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相互作用和共存的系统。 2.生态平衡的维持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物之间的协调和稳定状态。生态平衡可以通过生态复原、保育、修复和污染防治等方式来实现。 3.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命体形成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它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生物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 4.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会破坏生态系统,导致生物死亡、种群减少、生态平衡被破坏等。因此,防止环境污染至关重要。 三、生物技术 1.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是指通过DNA重组技术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征。这种技术在农业、药物和生物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克隆技术 克隆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复制生物体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生产出与原始生物体相似的生物体。 3.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是一种具有微电子技术、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特点的新型生物学工具,可以在生命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中应用。 4.基因检测技术 基因检测技术是指通过检测生物体的基因序列来诊断疾病,预测遗传病的患病风险以及其他基因信息的获取等。 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是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重要课程。在分子遗传学方面,我们学习了基因本质、基因的遗传方式和基因突变等。生态环境方面,我们了解到了生态系统构成、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在生物技术方面,我们学习了基因工程技术、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以及基因检测技术等。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将为我们今后的生物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7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如下: 1.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肽链的合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2.核酸的种类、数目和分布,核苷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 3.糖类包括哪些种类,分布,水解情况。 4.脂质包括哪些种类,分布,水解情况。 5.矿质元素包括哪些种类,作用。 6.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7.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8.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9.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0.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1.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2.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3.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4.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5.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6.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7.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8.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9.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0.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1.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2.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3.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4.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5.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6.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7.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8.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9.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30.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以上就是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8一、 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1、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Fe: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中的Fe是二价铁,三价铁是不能利用的。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3、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4、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乏植物会出现花而不实。 5、I:甲状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幼儿会患呆小症,成人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6、K: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 7、N:N是构成叶绿素、ATP、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稳定的或易溶于水的,故N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N时,幼叶可向老叶吸收N而导致老叶先黄。N是一种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过多的N与P配合会造成富营养化,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动物体内缺N,实际就是缺少氨基酸,就会影响到动物体的生长发育。 8、P: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需元素。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P中都含有磷酸。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植物缺P时老叶易出现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 9、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缩短。 二、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斐林试剂: 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4(乙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7、50%的酒精溶液:在脂肪鉴定中,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再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8、75%的酒精溶液:用于杀菌消毒,75%的酒精能渗入细胞内,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低于这个浓度,酒精的渗透脱水作用减弱,杀菌力不强;而高于这个浓度,则会使细菌表面蛋白质迅速脱水,凝固成膜,妨碍酒精透入,削弱杀菌能力。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手术前、打针、换药、针灸前皮肤脱碘消毒以及机械消毒等。 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龙胆紫溶液:(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分钟。(也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 12、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14、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 15、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16、层析液:(成分: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号汽油)可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7、二氧化硅:在色素的提取的分离实验中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8、碳酸钙: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破坏。 19、0.3g/mL的蔗糖溶液:相当于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 20、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与鸡血混合,防凝血。 21、氯化钠溶液:①可用于溶解DNA。当氯化钠浓度为2mol/L、 0.015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高,在氯化钠浓度为0.14 mol/L时,DNA溶解度最高。②浓度为0.9%时可作为生理盐水。 22、胰蛋白酶:①可用来分解蛋白质;②可用于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散。 23、秋水仙素:人工诱导多倍体试剂。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组加倍,原理是可抑制正在分裂的细胞纺锤体的形成。 24、氯化钙:增加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用于基因工程的转化,使细胞处于感受态)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9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绝大多数是,少数是。 4、酶的特性: 5、活化能:分子从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所需要的能量。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1、2、 3、: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使酶失活。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二、结构简式:A代表P代表~代表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ADP+Pi+能量→ATPATP→ADP+Pi+能量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 绿色植物: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第一阶段: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24[H]+6O2→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产生乳酸: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 1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中2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绿叶中的色素 叶绿素a()叶绿素 叶绿素b() 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 叶绿素主要吸收,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下最弱。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中,且他们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碳酸钙可。(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最宽的是,最窄的是。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上。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略) 2、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场所:反应式: 水的光解:ATP形成: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场所: CO2的固定:C3的还原: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六、化能合成作用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0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但亲本为YYrr×yyRR,F2中重组类型为10/16,亲本类型为6/16。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 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2Cc:1cc)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 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 Bb×bb后代2种表现型 Cc×Cc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1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3、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做肽键。 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5、多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做肽链。 6、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它是构建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它还具有催化,运输,调节,免疫等功能。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2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的博物学家拉马克。 他的基本观点是: (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2.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进化论,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3.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仅限于个体水平。达尔文 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31、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O元素,组成细胞干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质量比)最多的是C元素 2、将某种酶水解,最后得到的.有机小分子是核苷酸或氨基酸请解释? 人体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是氨基酸;有少部分酶是RNA,水解后得到核糖核苷酸、 3、激素和酶都不组成细胞结构,都不断的发生新陈代谢,一经起作用就被灭活对吗? 不对,酶属高效催化剂能反复反应。 4、酶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的区别 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活性、底物浓度都有关。当底物浓度相同时,酶活性大,酶促反应速率大。当酶活性相同时,底物浓度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5、由丙氨酸和苯丙氨酸混和后随机形成的二肽共有几种? 可形成丙氨酸——丙氨酸二肽(以下简称丙——丙二肽,以此类推),丙——苯二肽,苯——苯二肽,苯——丙二肽,共有四种。 6、甲基绿吡罗红与DNA和RNA显色的原理是什么?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7、什么是还原性糖,又有哪些? 还原性糖种类: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非还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8、儿童和病愈者的膳食应以蛋白质为主,对吗? 不对,应该是膳食增加适量的蛋白质类营养。因为生命活动以糖为主要能源。 9、在鉴定还原糖的时候斐林试剂甲和乙为什么要混合均匀?分开不行? 实质而言,斐林试剂就是新制的Cu(OH)2悬浊液,斐林试剂甲和乙混合均匀后生成Cu(OH)2悬浊液 10、双缩脲试剂A和B分别按先后加如有它的什么道理吗?解释、混合加又为什么不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4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2.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功能 3.萌发时吸水多少看蛋白质多少 大豆油根瘤菌不用氮肥 脱氨基主要在肝脏但也可以在其他细胞内进行 4.水肿:组织液浓度高于血液 5.尿素是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有机物 6.是否需要转氨基是看身体需不需要 7.蓝藻:原核生物,无质粒 酵母菌:真核生物,有质粒 高尔基体合成纤维素等 tRNA含C H O N P S 8.生物导弹是单克隆抗体是蛋白质 9.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 10.原肠胚的形成与囊胚的分裂和分化有关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51.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 (未分裂) (以分裂) 2.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增殖。例如:肾细胞 有分裂能力并不断增的: 干细胞、形成层细胞、生发层 无分裂能力的:红细胞、筛管细胞(无细胞核)、神经细胞、骨细胞 3.检测被标记的氨基酸,一般在有蛋白质的地方都能找到,但最先在核糖体处发现放射性 4.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 自养生物不一定是植物 (例如:硝化细菌、绿硫细菌和蓝藻) 5.除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型的改变一般最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时(象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自由组合) 6.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丝或星射线周围聚集着很多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物理状态叫线粒体提供能量 7.凝集原:红细胞表面的`抗原 凝集素:在血清中的抗体 8.纺锤体分裂中能看见(是因为纺锤丝比较密集)而单个纺锤丝难于观察 9.培养基: 物理状态:固体、半固体、液体 化学组成:合成培养基、组成培养基 用途 :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10.生物多样性: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人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