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成语故事(精选15篇)

分类:成语来源:文果奇书网阅读:1793

五年级成语故事(精选1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成语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成语故事 1

  1、自相矛盾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了。

  2、 滥竽充数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起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3、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4、负隅顽抗

  出处《孟子·尽心下》

  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即隅),莫之敢撄。

  释义“负”,依靠;“隅”,山势险要的地方。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

  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臻(zhen)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他说:“老师,您听说了吗?齐国闹饥荒,人都快饿死了。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地的谷仓救济百姓。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冯妇是晋国的猎手,善于和老虎博斗。后来他成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常常伤害行人。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迫至山的深处,老虎背靠着一介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向众人。它瞪圆了眼睛吼叫,没有人敢上前去捕捉。就在这时,冯妇坐车路过这儿。猎手们见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请他帮助打虎。冯妇下了车,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拼博,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可是一些读书人却讥笑他。

  5、高枕无忧

  春秋的时候,齐国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客人,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叫做冯谖(音:宣)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耶!」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通通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

  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妈妈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谖就假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国君解除了相国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时候,薛地的人民都热烈地欢迎孟尝君呢!

  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起国的国君对您不满意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孟尝君一听:「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象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

  这个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马上慌张起来,赶快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齐国做相国。同时,冯谖又叫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用来保证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庙建好以后,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都已经挖好了,从今天起,您就可以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了!」

  后来,人们就用“高枕无忧”来形容做任何事情准备周全,感觉很安心、不用害怕的意思!

  五年级成语故事 2

  【多难兴邦】

  春秋时,楚灵王想称霸,欲与诸侯结成联盟,他邀请了晋平公。

  平公不想去,他手下一个叫司马侯的以为不可,他说:“楚国和晋国是两个大国。楚王现在得意得很,想干出点名堂,但是结果如何不得而知。陛下不如去看看他想做什么。他如果能修政德,我们就跟随他,如其暴虐,他的国人将弃之,那个时候还有谁能与我们晋国相争呢?”

  晋平公说:“晋国的地势险要,战马众多,如果齐国与楚国多灾多难的话,我们就没有敌人了。”

  司马侯说:“从古至今,凭借着地势险要和马匹多以及期望他国天灾人祸的国家,都先后灭亡了。而有不少因为没有那些优势而经常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反而加紧治国,开疆拓土。无灾无难的国家,反丧其邦。希望国君能大开眼界,展望未来。”

  平公采纳了司马侯的建议,答应了灵王的`邀请。

  【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于是,好奇地问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解释说:“其实也没什么,我猜测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魏王还是一脸茫然。

  更羸接着讲:“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成语“惊弓之鸟”便由此而来。——《战国策·楚策四》

  【举棋不定】

  春秋时,卫国国君卫献公骄横粗暴,人们对他怀恨在心。后来,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军事政变,结束了卫献公的统治。卫献公失掉君位,只得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到齐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孙文子和宁惠子赶走国君后,把持朝政,立了新的国君,就是卫殇公。宁惠子做了犯上作乱的事,在去世前感到良心不安,觉得驱逐国君是自己的一个污点,为了赎罪,他嘱咐儿子宁悼子迎回卫献公。

  没过多久,卫献公听到有利于自己的风声,就派人与宁悼子联系,要他帮助自己重新登上君位。他还向宁悼子许诺,复国之后,他只掌管宗庙、祭祀等事务,朝廷的政务全交给宁悼子办理。但是,朝中很多人反对让献公复位。

  一位大夫叔仪警告宁悼子道:“做事情要前后一致,你们宁家一会儿把国君赶到外国,一会儿又要迎他回来,变化如此之大真是令人难测。这跟下棋差不多,棋手下棋如果举棋不定就会失败,更何况您面对的是国君废立的大问题。您要是非要轻率地处理国事,一定会有灭族之祸,到那时后悔也晚了。”

  可是宁悼子打着“遵守先父遗命”的旗号,一心想废新君,立旧君,好独揽朝政大权。后来他灭了孙氏,将卫殇公杀死,迎回了献公。不料,卫献公是个记仇之人,他刚一回国,就把宁悼子满门杀了个干净,报了自己当年被宁氏驱逐之仇。

  五年级成语故事 3

  逼上梁山

  一天,林冲带着妻子去岳庙进香。途中遇见花和尚鲁智深在耍六十多斤重的浑铁禅杖。众人齐声叫好,林冲也被吸引已往寓目。鲁智深与林冲两个铁汉一见如故,结义为兄弟。正在这时,侍女锦儿沉着报信说,林妻在路上被匪徒阻挡。林冲赶忙向鲁智深告辞,去岳庙追赶匪徒。林冲抓住匪徒举拳要打时,发现此人原来是他的顶头上司、奸臣高俅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一伙一看那女子是林教头的妻子,畏惧打起来不是对手,便假惺惺地劝解:“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说罢将高衙内拥走。这时,鲁智深也赶忙赶到,听明状况便要去追打高衙内,被林冲劝阻。林冲忍下了这口恶气。

  高衙内逃走以后仍不死心,还想霸占林妻。他与高太尉一路设计,以看刀为由将林冲骗进高府,诬陷林冲持刀闯入白虎堂,将他坐牢拷打。高俅一伙不便在京公开杀害林冲,便将林冲发配沧州(今属河北省)充军,买通差人,阴谋在路经野猪林时将他杀害。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大闹野猪林,高俅的阴谋未能得逞。

  到沧州后,林冲被分配看管大军草料场。高俅父子贼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前往沧州,放火烧草料场。这样纵然林冲不被烧死,也会因草料场失火而被处死。当草料场起火燃烧时,林冲听到高俅的心腹们得意地谈论暗害自己的’战略,他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将仇人一个又一个杀掉。以后,林冲毅然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宋朝的道路。

  五年级成语故事 4

  【词目】刻舟求剑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

  【释义】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人带着一把宝剑坐船。船才开出来,突然听见“扑通”一声,他的剑落到水里去了。

  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个印记,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着。

  划船的人很着急,对他说:“让我把船停下来,你快跳下去把剑捞起来吧!”

  可那个人却指着船说:“到了对岸再说吧,反正我在船上划了一条线,剑是从这儿落下去的,到时候从这里下去找就行啦!”

  划船的人说:“你的剑掉进了水里,剑又不会跟着船走,怎么还能在对岸找到呢?”

  那个人不听船夫的话,于是,船夫把船划到了对岸。

  这时,那个人脱掉衣服,从他划的那条线那里跳了下去,可他捞了很久什么也没捞到。

  剑掉进了河里,现在船走了这么远,他是不能从船上的线找到剑的。

  刻舟求剑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舟”是“船”,“求”是“寻找”。有的人办事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始终不肯改变原来的主意,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刻舟求剑。

  五年级成语故事 5

  成语作威作福出处:《后汉书·李固传》有这样一则故事。

  东汉安帝死后,阎皇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立济北王刘寿的儿子刘懿做皇帝。当时,刘懿还是个幼儿,阎皇后便做了皇太后,自己执掌朝政。她的可哥阎显做了车骑将军,其他几个兄弟也都做了大官。

  可是好景不久。几个月后娃娃皇帝刘懿生病死了。中常侍孙程便趁此机会,秘密联络王康等18个中黄门迎立被安帝废掉的太子济阴王刘保做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汉顺帝。

  汉顺帝即位后,把阎家的人全杀了。但当时他只有11岁,朝廷大权又全部落到了孙程为首的宦官手中。

  过了7年,汉顺帝18岁了,他立责人梁氏为皇后,封梁皇后的父亲为大将军,又下令各州郡推荐人才到京中会考。南郑人李固在会考中名列第一,被汉顺帝封为“议郎”。

  李固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敢于说话,他看不惯宦官们争权夺利、贪赃枉法的丑恶行径,多次上书汉顺帝,揭发他们的种种罪行。由于李固说得有理有据,而且他得到梁皇后的支持,因此有一百多名宦官被撤了职。孙程等宦官对李固恨之人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于是,他们在顺帝的大舅子、大将军梁冀的`支持下,联名向汉顺帝告状,说李固排斥皇上的亲信大臣,使这些臣子不能尽心尽力的侍奉皇上。又说李固平时妄自尊大,依仗权势,作威作福,罪该杀头。

  顺帝看了以后,回宫征询梁皇后的意见。幸亏梁皇后很信任李固,才使李固免遭灾难。

  五年级成语故事 6

  【成语】: 妇人之仁

  【拼音】: fù rén zhī rén

  【解释】: 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成语故事】:

  这句成语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项羽)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泣涕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楚汉相争时,名将韩信曾投奔过项羽。因项羽有勇无谋,不善用人,韩信得不到重用,便背弃项羽投奔了刘邦。投奔刘邦以后,开始也未被重用,后来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才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被拜为大将以后,刘邦问他:“萧丞相屡次推荐将军,将军准有妙计,请将军指教。”韩信说:“我曾在项王手下做过事,知道他的本事,也知道他的弱点。项王吆喝一声,上千的人都会给他吓倒,你看他多么勇,多么狠啊。可是他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重用有本领的将领,他的勇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又恭敬又有爱人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应当封爵位的,他不封。就是封了,他还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接着,韩信又分析了项羽的一些弱点和错误,指出刘邦必然能战胜项羽。

  因为旧社会轻视妇女,所以人们用“妇人之仁”这句成语形容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五年级成语故事 7

  拭目以待

  三国时期,曹操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着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孙权和刘备准备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于是,诸葛亮带着刘备联合孙权的使命来到了东吴。

  当时曹操给孙权发来了檄文,对东吴以武力相威胁。孙权就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并且邀请诸葛亮一同参加。孙权的谋士张昭主张向曹操投降,便首先跳出来向诸葛亮发难。张昭说:“先生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而管仲作为齐桓公的相国,治国有方,称霸于诸侯;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让它变得越来越强大。刘备在没有得到先生相助的时候,尚且能纵横天下,割据城池;可是得了先生以后,却见曹兵一出,便弃甲抛戈,望风披靡,如今失地无数,连

  安身的’处所也将没有了。难道管仲乐毅,也是这样的吗?现在,那些朝廷大臣和山林隐士,对你帮助刘备复兴汉室、除去曹操都在拭(shì)目以待呀!”诸葛亮听了,笑笑说:“大鹏一飞冲天,哪里是燕雀之类的小鸟所能了解的。军事上的事,就如同给一个人治病一样,开始时只能用稀粥调养,用温和的药治疗;等到他身体好些的时候,才能用肉食进补,同时下猛药治疗。目前刘备虽然还不够强大,却使夏侯惇(dūn)、曹仁等心惊胆战。就是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

  后来,人们用“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十分殷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物会出现。拭,擦;待,等待。

  五年级成语故事 8

  不知所云

  三国时,东吴杀了关羽,占了荆州。在与东吴作战中蜀主刘备大败,退回白帝城,又生起重病来,忙派人去成都请来诸葛亮,刘备对他说:“我的儿子假如能辅佐,你就辅佐他。假如不能辅佐,你可以取而代之。”说完,刘备就去世了。

  这时的蜀国内忧外患,困难重重,对外,诸葛亮主动与东吴和好,对内,进展生产,训练军队。几年后蜀国恢复了元气,粮食充分,兵强马壮。当时蜀国南部的彝族首领孟获反叛,为了前方的安定,225年,诸葛亮亲征孟获。他实行“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次俘虏了孟获,又七次放了他。最终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说:“丞相天威,我再也不反了。”

  解除了后顾之忧后,诸葛亮便打算出师伐魏。他给刘禅写了道奏章,从刘备不幸早逝说起,说自己在军败的危难关头承受任命,到现在已经21年了。他向刘禅推举了一大批文臣武将,一再劝说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接受有益的建议。最终他说:“今日我要出师远征,面对这张奏章泪流满面,不知该说些什么(不知所云)”。

  刘禅看了很感动,劝他说:“丞相刚刚南征回来,又要北伐,还是先休息休息吧!”

  诸葛亮说:“先帝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从不敢懈怠。今日不北伐,要等到什么时候?”

  于是诸葛亮开头了第一次北伐。

  “不知所云”现在指人言语混乱,很难让别人理解。

  五年级成语故事 9

  【注音】zhī hū zhě yě

  【典故】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宋·文莹《湘山野录》

  【解释】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老学究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咬文嚼字、焉哉乎也

  【反义词】的了吗呢

  【押韵词】饮鸩止渴、呼牛也可,呼马也可、逾墙越舍、强聒不舍、雨沾云惹、依依难舍、圣之时者、念念不舍、行藏用舍、依违两可

  【年代】古代

  【灯谜】孔夫子的口头禅

  【歇后语】孔夫子讲学

  【教学同步】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鲁迅《孔乙己》初中六册·课文·5

  【成语故事】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上写着“朱雀之门”,问身边大臣赵普,为什么要加“之”字,赵普告诉他“之”字是作助词用的,凑成四字吉利。赵匡胤听了,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了什么事情?”

  【示例】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成语造句】

  ◎ 他国文曾得老子指授,在中学考过第一,所以这信文绉绉的没把之乎者也用错,着实难得。

  ◎ 张文彬在祖父的教诲下很用心攻读诗书礼义春秋左传国语史记唐宋诗词,说起话来虽然不去"之乎者也",但引经据典的习惯是形成了。

  ◎ 老人家目不识丁,可我记得小时候听她说话,嘴边居然时常冒出之乎者也来。

  五年级成语故事 10

  《官场现形记》

  清·李伯元(李宝嘉)

  第一回:王乡绅一听这话,不禁眉飞色舞。

  陕西同州府朝邑县三十里有个赵老头儿,他的孙子赵温参加了乡试,中了举人,得意非凡。为了庆贺,当下便筹办酒席大宴宾客,拜祭宗祠。赵老头除请邻居、姻亲,族谊外,还特别请了见过一面的王乡绅。到了十月初三那一天,新中举人赵温及其爷爷、爸爸、叔叔、兄弟、亲邻一大串,来到祠堂拜祭。祭罢祠堂,众人坐等王乡绅到来好吃喜酒。可是左等右等不见人影,直到太阳偏西,王乡绅才姗姗而来。王乡绅一到,立即开席。出席作陪的有赵老头亲家的宾客王举人。王乡绅与王举人在酒席上叙谈起来,方知是本家。王举人比王乡绅小一辈,因此二人以叔侄相称。王乡绅酒到半酣,文思泉涌,议论风生,大谈学八股文章的苦处和妙用。他说:“我十七岁那年开笔做文章,要我读熟《制艺引全》。老师一天教我读半篇,因我记性不好,老是念不熟,为此,不知挨了多少打,罚了多少跪,到如今才掐得这两榜进士。唉!吃了多少苦,也还不算冤枉。”王举人听了,马上接口说:“这才合了俗话说的`一句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老人家有此阅历,所以讲得如此亲切。”王乡绅一听这话,不禁眉飞色舞,拍着王举人的肩头说:“老侄,你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你的文章也就着实有功夫。……小子勉乎哉,小子勉乎哉!”说到这里,不觉闭着眼睛、摇头晃脑起来。

  后人用“眉飞色舞”形容人非常高兴得意的神情。

  五年级成语故事 11

  开天辟地

  远古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他们很想知道天地是怎样形成的。渐渐地,他们创造出一个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是一片混沌。它无边无沿,没有上下左右,也不分东南西北,样子好像一个浑圆的鸡蛋。这浑圆的东西当中,孕育一个人类的祖先——盘古。

  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在这浑圆的东西中孕育成熟了。他发现眼前漆黑一团,非常生气,就用自己制造的斧子劈开了这混混沌沌的圆东西。随着一声巨响,圆东西里的混沌,轻而清的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的蓝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广阔的`大地。从此,宇宙间就有了天地之分。

  “开天辟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开始有人类历史,也用来表示前所未有,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此地无银三百两

  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半法,在纸张上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贴在墙角边,这才放心地走了。谁知道他的举动,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为了不让张三知道,他在一张纸上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贴在墙上。张三第二天早上起来,到屋后去看银子,银子不见了,一见纸条,才恍然大悟。

  五年级成语故事 12

  【成语名字】轻尘栖弱草

  【汉语拼音】qīng chén qī ruò cǎo

  【近义词】:居无定所

  【反义词】:安居乐业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松之注引皇甫谧《列女传》

  【成语解释】比喻人生无常。

  【轻尘栖弱草造句】这些年,我四处漂泊,如轻尘栖弱草般吃尽了苦头。

  【轻尘栖弱草的成语故事】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松之注引皇甫谧《列女传》:(曹)爽从弟文叔,妻谯郡夏侯文宁之女,名令女。文叔早死,服阕,自以年少无子,恐家必嫁己,乃断发以为信。其后,家果欲嫁之,令女闻,即复以刀截两耳,居止常依爽。及爽被诛,曹氏尽死。令女叔父上书与曹氏绝婚,强迎令女归。时文宁为梁相,怜其少,执义,又曹氏无遗类,冀其意沮,乃微使人讽之。令女叹且泣曰:“吾亦惟之,许之是也。”家以为信,防之少懈。令女於是窃入寝室,以刀断鼻,蒙被而卧。其母呼与语,不应,发被视之,血流满床席。举家惊惶,奔往视之,莫不酸鼻。或谓之曰:“人生世间,如轻尘栖弱草耳,何至辛苦乃尔!且夫家夷灭已尽,守此欲谁为哉?”令女曰:“闻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曹氏前盛之时,尚欲保终,况今衰亡,何忍弃之!禽兽之行,吾岂为乎?”司马宣王(按:司马懿)闻而嘉之,听使乞子字养,为曹氏后,名显于世。

  五年级成语故事 13

  【典故】

  夫食万人之力者,蒙其忧,任其怨劳。汉·桓宽《盐铁论·刺权》诚不能以一躯称快万众,任天下之怨。《汉书·石显传》

  【释义】任:

  担当,经受。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态度

  【相近词】

  勤勤恳恳、任怨任劳

  【反义词】

  怨天尤人

  【拼音】

  rènláorènyuàn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相国赵盾想出走他国,赵穿知道后就率200卫兵把晋灵公杀了。太史在朝廷大事册上写“秋正月,赵盾在桃园谋害了国君夷皋。”赵盾叫太史改,太史不愿意。赵盾觉得大人物要任劳任怨,于是自我解嘲只有于心无愧就行。

  【造句】:

  一、我赞美那默默无闻的蜡烛,更赞美那和蜡烛一样任劳任怨的人。

  二、父亲不需要用多好的语言来赞美他,像一头任劳任怨的牛!

  三、一双铁肩,一颗义胆,一身正气,任劳任怨替国肃贪;一副柔肠,一腔热血,一片真情,全心全意为民谋利。

  四、爸爸在部队工作,妈妈在家里任劳任怨。

  五、他任劳任怨,是个十分难得的.人。

  六、王老做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大家称他是人民的老黄牛。

  七、任劳任怨,献身教育无悔;诚心诚意,服务学生有情。

  八、一身正气人品如山,克勤克俭两袖清风,胸怀似水任劳任怨。

  九、我们张校长工作一向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不务空名,受到师生好评。

  十、他不论干什么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五年级成语故事 14

  上行下效

  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始终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

  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爱吃什么,群臣也就喜爱吃什么;国王喜爱穿什么,群臣也就喜爱穿什么;国王喜爱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很多宝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假如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劣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承受这些宝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爱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正多看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常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这成语约含义是否认的,所以它形容的也肯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五年级成语故事 15

  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农夫,他整日在地里偷懒,所以即使是遇上好年景,地里的粮食也仅够他填饱肚子的。一旦要是遇上荒年啊,那他可就要挨饿喽。

  这一天,他正在农田里耕地,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打猎的叫卖声。那声音啊,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不断回响,受了惊的小动物在农田周边的.草丛中窜来窜去,舍命奔逃。

  突然,一只小兔子慌惊慌张地从草丛中跑出来,一头撞在地里的树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连忙捡起兔子,心里甭提多快乐:“呵呵,一只送上门的兔子”

  当天晚上,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把肚子吃了个溜圆。

  其次天,他照旧到地里干活儿,可是却心不在焉,时不时地向草丛中瞄一眼,盼望还能捡到一只送上门来的兔子。

  就这样,他在地里晃悠了一天,该干的活儿全都没干完。可是,直到太阳落山,也没有兔子来撞树,他只好扛着锄头,绝望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把农具往地里一扔,干脆坐在那颗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树。他等啊等,等了整整一天,可还是什么也没等到。“哼,确定等得到,我明天还等。”农夫不甘心,絮絮叨叨地向家走去。

  从今,农夫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在大树旁,可是兔子撞树的事情再也没发生。地里的草越长越高,已经成了一片荒地,农夫也因此成了全国人的笑柄。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成语请访问文果奇书网